「老師,我的孩子怎麼第一、二的課文單字都不會唸?」
有位家教老師被家長反映以上問題。而學生已經上到第三課,但前面兩課的單字課文都不熟悉。
如果你是老師,你的反應會如何呢?
(A) 道歉,便開始補救
(B) 覺得家長很鬧。根本就是恐龍家長。
自己的孩子都不了解,真令人傻眼。
最後還來怪老師?
(C) 不理會。我有我的方式跟進度。
總之這位老師非常的氣憤,覺得家長怎麼會在第三課的時候才發現孩子的問題。不是早就應該發現了嗎? 難道之前都沒有在關心自己的孩子嗎?
而文下也有許多老師們回應。內容有贊同也有不贊同。而贊同這位老師立場的主要是覺得孩子不是老師生的,身為父母本該盡到為人父母的義務。

這應該是我人生中爬的最高的山了。
中途一度因為突然變天,太多霧什麼都看不到。
一、 老師本身就該有審視/關心學習者的能力
1.定期測驗學生學習狀況
2.定期與家長溝通
3.關心學生在家的複習狀況
4.鼓勵學生產出句子
如果已經被家長觀察到學生的問題,這明顯說明教學者的不專業及不負責。
發音、單字拼讀、課文理解以及是否學會使用以教過的文法句型及單字(input)產出自己的東西(output)等。老師本應該在每個章節結束後,立即檢測學生的學習狀況。
如果學生的學習狀況不如預期,應立即與家長溝通。放慢進度或是加強在家的複習強度等。有些老師並不會與家長細聊孩子的複習狀況,如果老師願意做到這點,家長與學生也都會感受到老師「看中」孩子的學習,進而影響學習者的心態。

Bison大哥在吃草
二、善用私人家教的「彈性度」
1.功課出題快、狠、準
2.老師無須一昧的追進度
3.靈活且獨立的思考
4.滾動式教學
5.留意學生卡住的細節
家教的課程安排可以說是非常彈性。老師本身的掌控權非常大。不像在補習班或是學校,一定要照著課綱進度跑,不能快也不能慢。同時以少量、重點式出作業以確保學生有時間完成以及準確複習課程內容。
家教老師們應該要妥善利用既有的優勢,觀察學習者的狀況,適度調整學習進度。簡單來說,避免照著教材安排跑,應該要有獨立思考以及滾動式教學的技能。
如果一切順利,才能進行下一個階段。
但如果有部分卡住,老師應該要停下多做解釋練習而不是趕火車,探討學習者是哪一個部分導致不理解。有時候學生們在C點卡住,如果老師們多一份用心地去理解,會發覺其實早在A點就卡住了,以至於學生無法靈活運用。
舉例說明:
I have apple. (X)- I have apples. (O)
There are water. (X)- There is water. (O)
這兩句很明顯是錯的。
但如果老師只糾正學生apple後面要s、water搭配的Be動詞該是is。
而並沒有深入思考為何學生會犯這樣的錯誤也並沒有做到詳細說明的步驟,而直接向學生說結果,就很容易讓學生在不了解真正的原因下,繼續犯類似的錯誤。

這天陰陰的還下小冰雹,但景色依舊壯觀
三、比學生更了解學生
1.學生沒有分辨詞性的能力
依我的經驗,其實很多學生,不分年齡,絕大部分搞不懂什麼是名詞、動詞等。更如何知道名詞有可數不可數、動詞及物不及物之分呢?
如果老師有這方面的意識或是願意深入挖掘學生的盲點,從根解決問題,培養學生判斷詞性的能力,就能夠成功避免持續犯同樣的錯誤。
僅有老師謹守本分、適時與家長溝通孩子的學習狀況,互相配合。才可以避免以上故事的發生。
老師/學生/家長的關係就像一個金三角,缺一不可。
各司其職皆大歡喜。
老師的職責與家長的職責- 這個話題很值得在未來深入探討。

最後分享爬山這天,招了一天的便車,扎實的爬了人生第一座山。
回程的風景。可以說是一個人生的里程碑了。